经常听到大师言论,说简单的东西难画,但自己画的时候,明明就是复杂的东西更难画,这是为什么呢?
所谓简单和复杂,就是“信息量的多少”。
- 简单的东西是低信息量的
- 复杂的东西是高信息量的
- 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现实事物,都是超高信息量的——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信息量。
假设某个现实事物的信息量是10000个单位,让你提取出其中5个去准确地表达出原事物,唤起观者的认知感受。万分之五,选得不准确,看着就不像————这就是大师们说简单的东西难画的原因。
他们所说的“难”有两层:
- 一是「重新归纳一个事物,发明一种新图式」的难;
- 二是「用低信息量去表达高信息量」的难。
作为后来者去模仿大师已经归纳好的“图式”:
- 第一层难度几乎为零(只有几根线,多临摹几次,即使不理解归纳的原则,图形也能背下来了)
- 第二层难度则往往超出了很多初学者和普通观众的判断能力,看不出太大区别(就几根线,看着都差不多)。
所以:
- 初学者画低信息量的东西,“心理模型”往往也只是低信息量的。
- 大师画“低信息量”的东西,心理模型却是高信息量的
用貌似低信息量的输出,却唤起了高信息量的感觉,是“简约”而非“简单”,这才是困难的。
问题来了,如何建构出高信息量的心理模型?
——需要经历过「高信息量的训练」。只有亲手画过,你才能真正看见那些信息。
画高信息量的东西时,我们会同时遇到「归纳提取能力」和「技巧丰富度」两大难题。
假设一万个信息量的现实事物,要用200个信息量去还原,初学者上手就会毫无头绪:
分不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、哪些是次要的,经常捡了芝麻丢西瓜——分不出信息量的层级了,也就无法组织好画面的秩序感。
两百个信息中,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是核心的。必须先能辩识出这些核心信息(这就是归纳提取的能力),把它们先处理准确了,再一层层添加次一级的信息量。从20个添加到50个,50个到100个,100个到200个…这样一个个层级来添加,从低信息量加至高信息量。
这里的归纳提取的底层「图式」,可能是学了前辈大师的,也可能是自己发明总结的,总之都需要一个核心的骨架,在此基础上去添加其它信息量。和直接临摹低信息量的图式所不同的是:你需要真的理解了归纳的原则,才能在众多信息中提取出那关键的十几二十个。
到了一层层添加信息量的时候,又会遇到“技巧丰富度”的问题。
技巧不足的人,添加的信息细节看着都太相似,不断地机械重复,显得呆板、缺少生命力。
明明十几根线的时候看起来还挺生动,画成几百根线就显得僵硬了。这就是“基本功不够硬”+“招数太少”了,也从侧面反映出画手 对事物的理解的片面 和 手部控制的灵活度不足。不知有多少人都卡死在“细化”这个阶段上。
能处理高信息量的人,平时观察一个事物,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和新手是截然不同的。他不但能直觉般地捕捉到底层的核心逻辑,也能品味出细节层级的丰富变化。必须在这种状态下,尝试用“低信息量”的输出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感受到的“高信息量”,才真正遇到了大师们所说的“简单的东西难画”。
对大多数商业美术而言,复杂的东西就是更难画的。要想做出“繁而不乱”的复杂画面,不是经费爆炸、堆体力堆时间就能做到的。能否处理高信息量的画面,直接体现了一位画师 对事物理解的深度 和 技巧掌握的丰富度。对单幅插图而言如此,对多幅动起来的二维动画更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