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0采访nod

创建时间
Jun 27, 2025 10:08 AM
标签

• “新消费浪潮”之后,设计在品牌中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
“新消费”的起点:中国的电商发展在全球都是领先的——它在极短时间内把一个原本消费力不强的国家,推向了“全民消费”的状态:人人卖货,人人带货,人人消费。这种繁荣靠的是速度,是对「节点」的敏感和「资源」的快速调度,“拼手速”一度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词。

当然,速度越快,风险也越高:

  • 国产品牌长期处于歧视价值链的底部,哪怕产品做得不错、价格也足够有吸引力,依然很难真正打动消费者。这就像一个长久未解的困局,把很多有潜力的品牌锁在了“被低估”的位置上。
  • 电商为一批新兴品牌打开了空间,也让消费者第一次意识到:除了外国品牌,其他有活力的国产产品。而设计,作为这场转变中最直观的视觉语言,随之被唤醒。
  • 问题是,设计行业本身的经验与产能都远远跟不上,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粗放、失衡的状态。你可以说这是阶段性的混乱,也可以理解为成长中的必经过程。

而现在,热浪退去,水位下降,隐藏的结构开始显露。设计的本质重新被提到台前——它不仅仅是视觉语言,更是一种现实判断力,一种与时间建立关系的能力。

真正有效的设计,最终要回到一种“面对世界的能力”,它不是热度的产物,而是对时间负责的表达。

• 怎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品牌穿越经济周期?

品牌想要拥有长久的生命力,就必须具备“与时间共处”的能力。这种能力,说到底,是一种恒定性。

这里的恒定,并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“清楚自己是谁”。品牌如果没有自我认知,就只能随市场变化摇摆,注定难以长久。而设计,作为品牌的外化表达,其实也是一种持续的自我确认。

当然,外部环境在变,工具在变,审美也会变化。但这些变化更多是“表现方式”的调整,真正能穿越周期的,是品牌内在逻辑的持续打磨。

能穿越周期的设计,从来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价值观的持续确认与更新。

• 你曾提过ABCD强调“度”,这个‘度’具体指什么?

“度”就是尺度。它是一种对人群共性、社会情绪的把握能力,也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判断力。

孔子讲“过犹不及”,意思是“太多”和“不够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问题。在西方也有类似表达:“too much of anything is bad”。

设计面对的是群体,而不是个人。你无法精准看到成千上万的用户,只能靠更宏观的方式去理解他们。这个时候,“度”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它不是形式上的折中,而是一个设计师是否具备圆融思维、是否理解平衡之美的体现。

商业不是生活,设计师不能以个人喜好来代替判断标准。尤其是面向大群体的项目,没有“度”的设计往往会产生误解,甚至引起对立。

所谓“好”的设计,不是讨好所有人,而是在纷繁中找到一种稳定的节奏感,让人误解得少,理解得多。

• 什么是“过度设计”?你如何判断它?

我并不反感“过度设计”,我反感的是“没有判断力的设计”。

包装和视觉画面是最容易出现“过度”的地方,有时候一件普通的产品被层层工艺包裹,看起来像在炫技。但问题不在“多”,而在它是否有清晰的对象和目的。

我自己也买过“过度设计”的书,装帧复杂,甚至不实用,但我愿意为它买单,因为它清楚在服务谁。而如果一项设计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、制造噪音,那就是问题所在。

所以重点不是设计有多“多”,而是它有没有多得其所。

• 你认为“过度设计”的主要成因是什么?

“过度设计”往往是市场节奏和设计能力之间失衡的结果。

设计确实要做差异化,但差异应该从产品特性和品牌定位中自然生长出来,而不是靠视觉堆叠制造“假个性”。当差异本身就脱离了内容,只剩形式,那它就是无根之物。

此外,有些设计师本身在设计语言的控制力上就不够成熟,容易陷入“缝合怪”式的拼贴——听起来很“当代”,实则缺乏结构和逻辑。

差异不该靠扭曲来达成,真正的设计差异,是来自内容自身的逻辑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