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大家安利一个很棒的习惯——lifelog,可帮你更好的提升对自我的掌控力
我是从xdite(台湾成长黑客)的课程中初次接触这一概念,它的来源是美国管理学者Jim Collins(冷知识,他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学生)
他本人非常推崇这个方法,称是这个方法缔造了他今日的成就,这种log工作记录,主要包括:
- 当日的情绪(分为 low、mid、good)
- 当日的事情,日常工作的小时数及任务,从早到晚进行 log 一些概要,同时还有一些简单的感触。
- 当日创造性小时数量
注意事项:
- 要简单,颗粒度不要太细。时间写到几小时就可以,不需要精确到半小时一次
- 诚实。无需伪装,没有就没有;玩乐就玩乐了,无需愧疚,像外星人观察地球人一样,如实记录,不加评判。
大概是这样:
在当下你会觉得无比清晰的事情,如果超过一天不去 log,就会想不起来。比如,你上个周二的时候在干什么?
...
...
...
….
大部分人的脑子都会没有答案。
在loglife之前,我基本主要靠聊天记录来回溯昨天干啥了......大脑真的靠不住。推而广之,如果没有这样的 log,你恐怕完全不知道上个月自己在做什么。
先有数据,才有迭代。
好处在于,log久了之后,你可以获得客观的「数据」,来「调试」自己。(只靠意志力,人是很难改变行动的),而在缺少log记录的状态下,人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如何的。
一些具体的感受:
- 大多数日子都是 mid,good 和 low 并不太多,但印象深刻的却是 low 的日子。(人的负面感受偏好)
- Good 的日子多半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创造性时间超过 2 小时的日子,另一种是听电台/看书/ 学习,把所学用自己的话写成笔记,有「成长获得感」的时候。相反那种「社交数据」,如视频播放量超20w,小红书单日涨粉1000这种事情,并不能影响当日的情绪。
- Low 的日子特征很明显,就是被琐事打扰导致的失控。例如噪音问题/专心处理工作时被其他事项弹窗打扰/熬夜导致第二天精力无法集中。继尔身心不宁,进入拖沓拖延的状态。其中我对噪音尤其敏感,任何装修或街道叫卖,都会让我的情绪无比烦躁。
- 经过一段log,你会发现时间非常容易被侵犯——一个游戏,一个客户新反馈的问题,一个新突发的对接。「保护好自己的时间」真的是需要刻意去设计的事情,随便任事情发生,最终时间会被漩涡一般的吞噬掉。
- 很容易高估自己能力,把时间排太满。因此不要把时间安排太满,因为一定会有意外之事发生。每天创造性/成长性的时间,能有2小时就不错。情绪最差的那周基本每天都在忙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,或是给之前的工作擦屁股,完全无法进入创造性/成长性时间。
有了log,就能更迭与修复了,下面是有效的调整方法:
- 1.睡眠重要,只要无法保证睡眠,第二天的情绪和状态一定是差的。晚上不要贪心睡前在多看点什么,得不偿失。睡前最重要的是关掉任何屏幕信息输入,进入无所事事30分钟,调低室温与控制噪音,确保连续性与深度睡眠
- 2.设定时间块,而非任务清单。状态会好许多,因为每个时间快的任务,是告诉你「当下最重要的」是什么,只要你在干活,就有利保持专注。而任务清单list则会让你处于「不断切换」的状态,很难集中精神。
- 3.时间块可以让你没有负罪感,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没有做完,那就明天再继续,没有必要肝完。时间块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在什么地方应该投资时间,这是任务清单无法做到的。
- 4.如果你要保证创造性/学习时间,早上一定不要打开微信——基本上开了后就再也得不到安宁,会被不停的打断。我是很难多线程状态工作的人,这是很多情绪低落的来源。对于琐碎事情,可以选择用固定时间来处理,每天控制时间投入上限即可
- 5.把创造性时间尽量安排在起床后1小时,是最划算的
其实我们无时不刻都在用时间投资,我们所投资的时间塑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,只需要log我们日常把时间花在哪里,就会更深入的了解自我,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比如你和老朋友聚会很开心,但却从未留出过时间;对未来焦虑,但却没有规划出来思考未来的时间。这些显然是与自我本性相悖的(当然本社恐完全没有朋友线下聚会需求 x )
许多时间log拉出来一看,才会量化了解我们的投资回报如何。
我使用的工具是flomo,单独开一个lifelog标签,每天花3-5分钟简单总结写一些——这个简单的方法真的对我改善自己的生活很有效,推荐给你,希望对你有帮助
相关资料参考
https://m.douban.com/book/author/263801 /Jim Collins的著作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》/奧野宣之
《笔记的方法》/少楠& l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