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聊有时是一种生产过程。你一句、我一句,听对方说的时候自己也能够思考,带来双方彼此知识的增量。
两个人闲聊一会儿可能很有收获,可是,这里面有几个前提:
- 两个人在某个层面上要旗鼓相当 —— 否则难有真正沟通;两个人在很多层面上有一定默契 —— 否则沟通成本过高;因为是“私下交流”,于是可以有很多「无所顾忌的表达」。
三个人坐下来闲聊,就开始有其它的障碍:
- 多了一个人之后,「旗鼓相当」的匹配难度也提高。相互之间的默契程度有所下降,多了一个人之后,更多时候需要顾忌「多方感受」
更为重要的是:
多了一个人之后,就开始存在「导向」问题,一不小心就可能使讨论方向歪掉,彼此知识的增量效率一定会下降。
- “始终在线”的倾向是一种自我延续的反馈循环:大家越是聚在一起,谈话就越多。谈话越多,大家就越被期望参与其中。如此反复,循环不息。
- 在你甚至还没完全理解正在讨论的问题(更别说找到解决方案)之前,总会有人不可避免地开始一个新的对话,或者回复群聊里之前发生的讨论。
当参与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“生产”效率一定趋近于零 —— 这与参与者的知识积累程度其实全无关系。因为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脑力就开始不够用了:2 个点之间只有 1 条线;3 个点之间有 3 条线;4 个点之间有 6 条线;5 个点之间有 10 条线;6 个点之间有 15 条线…… 100 人以上呢?
一般来说,人脑很难同时处理 3 个以上的线程,即便通过一定的训练,7 个线程已经是极限(5 ± 2),这就是为什么 4 个以上的人参与讨论就会感觉非常「乱」的根本原因 —— 相互之间的连接数已经超过 7,人脑已经根本处理不过来了。
绝大多数人讨厌参加会议,最基础的理由就是「感觉无效率」。这个感觉其实是正确的 —— 很多人参加的会议,即便是“有序的”、“有一定组织的”,依然不可能做到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效率。
一方面是参与者的脑力不够用(太多脑力用来处理个体之间的“连接”),另外一方面是人数超过一定数量之后,一定面临另外一个根本的问题:
大多数参与者并不具备完整的讨论实力 —— 至少相对于这群人中少数几个“高手”来看。对于任何一个话题,总是有高手存在,哪怕是“相对的高手”。
虽然实力不同,却又一样的发言权利,这是讨论的灾难。又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实力差,即便是在真差的情况下(听说过吧?绝大多数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),于是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的发言权神圣不可侵犯……
群聊里的另外一个干扰因素是“表现”与“表现欲” —— 因为在某个人说话的时候,更多的人在充当“观众”。大量观众的存在,一方面使得“表现”很难完美(众口难调),另外一方面也使得说话者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被表现欲控制的人(见“表现导向”与“进步导向”的差别)—— 而这又恰恰是追求进步的人最应该躲避的陷阱。
表现良好,常常需要“急智”。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是,“急智”其实并不存在,所有的“急智”,其实都是过往积累的结果与表现,而非“信手拈来”、“急中生智”。闲聊,即便常常确实是“生产途径”,但它也绝对是“生产途径”之一而已。更多的生产,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生产,其实发生在闲聊之前的研究、探索与思考。
在一个几十人、几百人(微信、支付宝的群聊人数上限都是 500 人)的群里闲聊,基本除了浪费时间还是浪费时间 —— 除非你需要靠这个群平台来链接人脉,如孔雀开屏展示自我,链接更多的关系。
在互联网上,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写文章。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,然后无数人可以读到,认同就认同,若是有人不认同,那他就应该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,或反驳、或补充,总而言之,足够清楚 —— 且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累效应,又不浪费任何人的时间。
所以,绝大多数情况下,“群聊”(一大群人闲聊)是没有导向性的,其话题就好像是“正处于布朗运动状态的粒子”,不一定指向何方却又随时转向,于是并无实际产出。
不可否认,把群聊当作消遣倒也不错。不过,若是消遣,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更优的方式——打个好游戏,看书,看个好电影
把任何群设置为“免打扰”,绝对不会错过什么。错过的只不过是几块钱的红包而已 ——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若是连那几块钱都要在乎,那确实可以把整个生命全部扑在群聊上了
如何发言能逐渐提升自己的信誉?
如果你一定要以群聊为消遣——这里有一些基础的发言原则:
网络上许多人真正让他完蛋的是他说话的习惯,浑身上下一种进了互联网就谁也管不了我,我想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的原子人自我解放的费拉感
当人不再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时候,他就快完了,即使是网络上
每一句放肆的话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削弱,就像人每次撒的一个小谎。时间一长,人就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