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学习上手某个技能”的个人心得

关于“学习上手某个技能”的个人心得

创建时间
Jun 2, 2025 8:42 PM

目录:

各位好,今天想聊的是这样一个话题——“上手某个技能的初期,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”

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一件事情总是“起步最难”(万事开头难)

image

我觉得,这很可能是因为——

任何一件事情都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开始”,但有着无数个“期间”,因此,大部分人缺乏“克服上手某一技能初期困难”的经验。

也许这能解释,为何有些人喜欢一件事就去做,做了就上手,结果你发现他好像什么都会——逻辑可能是反过来的,正因为他有更多“开始”的经验(当然必须是有了进展的那种开始,不是半途而废),因此他在接触另一个技能的时候,比其他人对初期的困难更有心理准备,也更容易克服它们。

这个假设如果有些道理的话,不同技能的上手初期,应该会有一些共同的规律,了解这些规律,或许有助于解决一些问题,至少会是高于传统鸡汤的心理建设。

闲言少叙,下面是我的心得。

① 什么是「上手」

思考任何目标要如何去达到之前(How),都应该花些时间定义那个目标实际上是什么(What)

很多人说基本功上手太难了,或者3D上手太难了……也许他们还没考虑明白“上手”是什么意思——

上手绝对不是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,想做多棒就能做多棒,保守地说,被称为所谓的大神/大师中的99.9999%(好吧是我保守了,基本上就是100%)也是做不到的。

上手,代表从此你对技能提升的意愿&动力,大于各种问题给你带来的压力&阻力,你可以自己往下走了。

从此…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?

从你看待/操作这个技能的时候,主观感受上变得柔软开始。
image

诶?这也太玄了,什么叫柔软?

为了解释这个问题,我需要浪费点篇幅来说说……我学英语这个事情。

两年前,我曾经短暂地自学过一次英语(不是背单词,背单词属于填补无聊时间的空白罢了),效果不是太好,反正我觉得是没上手——比如,你要是让我硬着头皮看简单的英文字幕视频,或者刷推,我可能也办得到(因为单词量还好),但是英文单词和句子在我眼里仍然是很生硬的存在,或者说,潜意识里,我对这个东西是抗拒的。

后来时间花在其他更忙的事情上面,这事儿也就放下了。

今年上海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(大概是3月份吧),我想,总得找个事情把注意力给转移一下,不然容易抑郁,就决定干脆学点英语吧(这至少是一个学了就算没用也没啥坏处的东西),一学就学了半年。

image

这次,我明显地感觉我稍微有些上手了。

首先,现在看英文明显柔软了——可接受的程度变高了很多。

举个例子,就有点像是刚进入新公司时候认识的同事,和过了段时间,磨合后觉得很能相处的同事的区别——这种情况下,就算你本身不太外向,也不会觉得主动聊天说话很别扭。

你体会一下这种感觉。

image

人和人之间是这样,人和技能之间好像也有点类似。

如果你和某人一直无法度过磨合期,你们是很难聊得来的,不会觉得亲切,更不会主动去交换观点; 如果你和某个技能一直无法度过磨合期,做什么事情都是磕磕巴巴的,你就很难上手它,放弃率更是会很高。

其次,我发现自己开始乐于去关注一些英语知识/英语的段子啥的,被动情况下勉强地去做,和主动找麻烦找问题,然后搞明白后觉得还挺开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。

总之,开始觉得这个东西看上去逐渐像中文一样“正常”了

之所以我举学英语而不是学画的例子,我这话可能不太好听——是因为你们中不少人可能目前还没有真正地对画(的过程)有很大的乐趣,很多是因为对画的结果,甚至是结果带来的好处感兴趣。我之前也是这样,我完全了解“会英语”的好处,但我对学英语这件事不见得感到快乐,这种对过程的快乐是可以后天形成的,但你得度过磨合期。那么,磨合期中那些不适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?

② 无法“上手”的原因

简单说,无法上手的原因,就是在磨合期中,你和技能缺少高频率的反复接触

image

你可能会说,不就是要多画吗?

画得少,导致画得不顺

这道理谁不懂,这不等于白说?

不是的。

没有搞明白在磨合期里为什么如此不顺利,难以找到乐趣:

你就很难对它有足够的心理建设; 既不知道什么东西是“理所应当就是这样的”; 也不知道怎么降低这种不适感; 也不知道这个阶段到什么时候能结束。 这种没有进度条的坚持,是非常非常磨人的。

磨合期中的不适感,来自于通往目标路上的非常多的石子和沙子(各种各样的问题障碍)

  • 如果完全没感觉存在石子和沙子,说明这不是磨合期,也就谈不上“上手”; (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你其实已经度过了该程度的磨合,应该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了;另一种可能是你下意识地回避了必须解决的问题。)
  • 如果石子和沙子的体积较小,你尚且还能把注意力放在远处; (就像玩一个难度恰当的游戏,合理的困难反而会让你更有动力——因为解决掉这些障碍会让你有成就感。)
  • 如果它们的体积太大,你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在规避这些障碍上。 (困难太大,完全超出自己当前的能力上限的时候,你的注意力会更多转移到困难本身带来的挫败感,而不是通往目标的路径上面,容易迷失。)

人的精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,在这上面磨完了,对多数人来说,放弃是大概率。

image

怎么解决?

③怎样让自己「高频度地和技能反复接触」同时「挫败感更少一些」

有这么几个点要注意:

A.对练习设置一个“难度阶梯”,去摸索适合自己的难度值; B.设定一个超量的练习,把重点放在数量而不是质量上; C.周期没有结束,不要负面评价自己的练习。

仍然以通往目标路上的石子和沙子举例。

A.对练习设置一个“难度阶梯”,去摸索适合自己的难度值

也就是说,你得找到合适的石子和沙子的体积,去匹配你当前的能力。

以前我在其他文章中也说过,设定适合自己难度值的练习非常重要,通常来说,是略高于自己当前水平的为好。

现在我们要谈的是,怎么样去找到这个值(多大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是合适的)

“临摹”这个技能为例:

A-1.

你可以先定一个上限目标,也就是说——我如果能顺利完成这个临摹,这代表我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(比如默写或者创作等等)了。

image

比如我们可以把这张有些复杂的图定为临摹阶段的上限目标

(我个人觉得能在这个临摹上做到75-80分,就不要继续花很多时间在临摹上了)

A-2.

然后,你可以先试试去完成这个上限目标。你要提醒自己——我只是在做一个测试

就算结果再不好,这也只是一个测试

它仍然是正向的,因为它让你摸清了自己当下的水平。当然,你得尽力而为🤗。

A-3.

如果你觉得非常轻松就做得很不错了,你应该定一个更高的目标,或者跳过这个阶段;如果你觉得练习中极度迷茫,比如存在太多毫无必要的返工,流程失控,这时你应该调低难度值,找一个在复杂度上略低的对象(比如型上更简单,颜色数量也更少一些)。

image

上面这张图片,在型和颜色上都更简单一些,你可以再试一试。如果仍然感到困惑,重复这个调低难度的流程

image

比如到上面这个程度。

image

甚至到上面这个程度。

请注意,即便难度降低,但 “练习还是练习”,依然存在“关于形状的对比”、“关于颜色的对比”、“关于绘图流程”这样的课题可以在练习过程里去执行解决,你并不会因为难度降低,而完全错过某些训练。

这就相当于,在我们能力尚且不够的时候,选择一条石子和沙子体积比较小的道路去练习。

A-4.

当你觉得某一个难度值(类型的练习)让你可以保持不错的心情和耐心去重复练习,但是又不会过分轻松(需要花点精力脑力的时候,你就摸索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难度值了

image

补充一句,并不是只有基础练习能这么做,比如创作,逐渐调低参考/辅助程度,也是一种对于合适难度值的摸索。

B.设定一个超量的练习,把重点放在数量而不是质量上

当你确定出适合自己的难度值后,超量的练习非常非常非常重要。

这一点是被无数人忽视掉的!(我很少使用感叹号,但这真的太重要了)

image

我这次学英语,之所以很快就有了“上手”的感觉,重点并不在于更换了更好的学习方法,也不是忽然木头脑子开窍了,而是重复练得更多了,花了大块的时间

封闭期间,由于在家缺乏运动,我每天都会在跑步机上跑完步后再走个几公里,为了消除这几公里步行的无聊感,我在跑步机上做题,一做就是一个多小时。傍晚事情快忙完的时候,再学一个多小时。

平均每天3小时+,大约300多个句子练习(一个单元大概20道题,我一般会刷10几个单元,是系统推荐的接近10倍),让我快速上手。

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,如果我能做对,为什么要重复?

因为,你要把“需要费力判断得到的正确”,逐渐转化为“本能的、下意识的正确”。(锻炼成为身体本能)

为什么?

“费力判断”会消耗你的精力、耐力和意志力😢。在琐碎问题上消耗更多能量,留给综合处理全局问题的能量就少了。

所以,不能止步于“会”,而必须要到“轻松地搞定”的程度——的必由之路——就是“重复”

定下适合自己的难度值后,请超量重复一段时间

在这个超量重复练习的阶段,有几个点比较重要:

B-1.

数量比质量重要,因为要在一个练习中完美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(否则你就不必练这个了),只要质量基本合格,该练的点都练到了,就以数量为量化标准;

B-2.

务必腾出一个连续、完整的时间去练习,我建议是进入状态之后维持2-3个小时,这和抽空画一画效果是完全不同的;

B-3.

要体会自己的练习状态,如果在一个难度级上已经“本能、下意识”地做得很不错了,要及时调高难度值,换一个更难的练习目标(目的当然是把更多更难的问题归到本能和下意识里)。

image

当足够多的问题都被归到本能和下意识中去之后,由于石子和沙子通过重复练习,被逐渐扫清,你就会获得对于练习来说更“柔软”的感觉,这种感受反过来会让你更愿意去接触它,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

C.周期没有结束,不要负面评价自己的练习

启动超量练习之后,如果目标本身定得很合适,就像埋下去的种子一样,它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芽。

此时最怕的就是反复对比短期的练习成果,然后产生负面(质疑/失望)情绪:

“为啥前两张画得比这张反而还好?”

“之前已经解决掉的问题,怎么好像又出现了?”

“怎么老是没有变化?”

“别人画得那么好,我画这个东西的意义在哪里?”

“为啥Ta进步那么快?”

……

这些不合时宜的负面情绪,会摧毁一些人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的执行程序。

作为完完整整体验过所有这些感受的过来人😊,我必须说,短期里,由于认知、技能还没有通过超量重复达到完全稳定,而出现进步几乎不可见,质量反复横跳(甚至上下跳),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
一般来说,确定一个比较现实的审视点会比较好——就是说,到了这个时间点,我再来看看自己的计划/操作是不是有问题。

比如我这轮学英语的时候就定下了一个3个月的审视点,先执行计划3个月,然后再看看是不是可以调整。

以临摹为例,如果能保持每天3小时+的、难度值很合适的练习,持续3-4周,完全可以从几乎0基础(软件操作问题不大的前提下),到满足我上面提到的上限难度那张图的程度。

那么平均10天甚至20天审视一遍自己的练习即可。

其余的时间里,你要像推土机一样,像傻子一样,保持推进,毫不犹豫地、完全排除他人干扰和自己内心质疑的推进。

image

不会

而且,当你真正有过几次我上面提到的这些“上手”的体验之后:

  • 你会变得更有自主意识
  • 更会懂得如何预估困难以及分步骤地逐渐解决它们;
  • 你会变得更擅长于学习,同时合理地处置别人的建议和来自内心的声音
  • 这可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加让人高兴。

上面这些经验,一方面当然是给有意自学的同学的建议(我也是自学的,这方面经验不要太多)

另一方面,也是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要把所有对于升级的期待,全部放到任何一个课程里去(所谓的……等上课的时候我一定好好练)——因为大部分课程由于时间和课堂形式限制,总是很难提供磨合期“重复/超量练习”所需的时间和监督(这是所有课程的客观困难)

如果你能在课前提前尝试进入(甚至走出)磨合期,那么带着已经上手的成就感和良好的练习习惯,当然就更有利于学习其他更重要的技能。